QQ免费月抛群_全国品茶修车资源交流入口_全国51茶楼信息网_微信二维码叫小妹150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研究揭示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生态栽培机制

2025-08-04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字体:

语音播报

近20年来,全球茶园面积激增约115%,其扩张大多以牺牲森林生态为代价,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茶叶品质下降、产业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等问题。茶园生境与种植密度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但两者协同作用及其影响品质形成机制尚不明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宋亮团队等在云南省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古茶园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人员采用科学实验设计,通过精细监测微气候、分析土壤养分及检测茶叶代谢物,深入解析了纯茶园、中覆盖森林茶园、高覆盖森林茶园生境类型与中密度、高密度两种种植密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

研究表明,中覆盖森林茶园耦合中密度种植可同步优化微气候与土壤养分。实验显示,该种植模式驱动的春茶儿茶素含量较纯茶园高密度模式提升50%。进一步,结构方程模型证实,生境与密度通过“微气候-土壤养分”级联路径间接调控品质成分合成。

该研究揭示了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生态栽培机制,确立了“中覆盖+中密度种植”是实现茶叶高品质与茶园生态平衡的优化模式,为单一茶园生态恢复与传统古茶园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Habitat and density effects on tea quality: A microclimate and nutrients perspective为题,发表在《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实验设计示意图

不同生境与种植密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生境与种植密度影响茶叶品质的过程与机制

打印 责任编辑:闫文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